论文摘要:宁夏市场变迁(1368--1949)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外史家就发表了关于市场研究的相关文章。但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单是在研究区域上就有一定的不均衡性。对北方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西北地区又是北方地区中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宁夏更是西北地区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选取宁夏地区的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填补关于此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空白。同时,能为今天宁夏地区的市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首先,对本地区1368—1949年间,与市场运行密切相关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复原,为下文对市场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其次是对宁夏地区的城镇市场进行复原。今天宁夏地区的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固原五个地级市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这与它们从明代以来的发展积累是分不开的,这些城镇至迟在民国时期都已经成为本地区的中心市场或中间市场,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
宁夏地区的乡村市场有集市和庙会两种形式,其中宁夏地区的庙会包括传统庙会和骡马大会两种形式。集市是本地区乡村市场的主要形式,庙会则作为必要的补充。由于宁夏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且与内蒙古地区接壤,宁夏地区的庙会有其独特的形式—骡马大会。此地的骡马大会与全国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卖方有蒙古族同胞的加入,民族贸易与当地乡村市场融合在一起。
宁夏地区与内蒙古接壤,本地区的市场体系中还包括民族贸易。明代宁夏地区的民族贸易只有边界互市市场一种形式,进入清代以后宁夏地区的民族贸易形式增加到边界互市市场和城镇民族民间贸易市场两类。随着清末蒙汉分治的政策消亡,明代以来宁夏地区的民族贸易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市场体系中去,这也是本文关于民族贸易研究的创新之处,揭示了民族贸易的最终去向。
终明之世,宁夏地区的市场呈点状分布在宁夏卫、灵州、固原州等人口密集区,在宁夏卫和固原州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带,除平虏千户所外,则鲜有市场存在;边界互市市场分布在沿边地带的一些点,且随时局的变化,时开时闭,整个宁夏地区没有形成市场网络体系。清中期以后,宁夏北部地区以府城为中心市场,各州县城及部分堡寨为中间市场,各堡寨为基层市场的市场网络初步形成。到民国15年(1926年),宁夏北部地区集市数量已经增加到37处,形成了以省城、吴忠堡、中卫为3个中心市场,以各个县城或处于交通要道的堡寨为中间市场,其余堡寨为基层市场的市场网络体系,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南部地区至迟在清末也形成了以平凉为中心市场,其它州县治所为中间市场,村镇集市为基层市场的稀疏市场网络格局。但市场层级分层不是十分明显,市场发育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