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国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
“国学”概念由来已久,其发展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几年,“复兴国学”又成为一种时尚,大凡只要和“古代”二字沾边的事物,都被加上“国学”这顶高深莫测的帽子。一时间,大江南北,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刮起了“国学”热风。
王富仁先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战线》1—3期上连载了名为《“新国学”论纲》的十余万字的长文。2007年他又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了名为《“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文,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不少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笔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王富仁先生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新国学”观念的提出,给“四面楚歌”的中国现代文学争取继续前进的发展空间,为之争鸣和正名。由是,笔者认为“新国学”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在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在高等院校里的传播、继承和创化。因此,抓住“新国学”建构这一契机,合理地发展现代文学教育,成为现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在高等院校的状况,结合“新国学”的大背景,简述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全文具体分为上、中、下篇。
上篇,主要从“新国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来阐述“新国学”观念中体现的重要的人文精神,进而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价值,以此来说明“新国学”的学术设想和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密切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篇主要分析、阐释了目前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状况。在这里,根据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形,分别陈述了我国目前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现代文学教育状况和专科院校的现代文学教育状况。通过这些陈述得出“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不容乐观的现实”的结论。下篇,接续中篇,针对现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提出现代文学教育的对策。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根据实际的教育过程展开来提出自己的见解,用生动的课堂实例来支撑文章的诸多观点。以现代文学教育为切入点,以“新国学”观念的提出为大的背景和契机,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成长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总之,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示了具有启示性、前瞻性的思路,在此前提下,大力发展现代文学教育,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当是功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