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险账户中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探讨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停滞,西方福利国家都面临了社会保障支出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从而引发了财政困难。由此涉及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改革,还涉及到公共支出改革。财政因素成为决定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仅仅是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更加关注人民生活幸福。政府亦更加追求公共服务的完善,国家财政更加倾斜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至关重要的社会政策。当考虑一个新的改革措施,增加一笔新的投入的时候,如何能保持稳定,对于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公共财政有多大承受力,能够达到多大的效果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些问题。
本文结合中国特殊国情,通过对国外情况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账户的公共支出规模问题。主要比较分析的包括:发展中国家纳费型和非纳费型的代表国家芬兰和巴西,德国、日本这种发达国家的代表以及韩国这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中等收入国家。作为这些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所得出的结果,对中国都有比较深远的意义和值得借鉴思考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口、收入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结合所探讨的养老模式,分析农民养老保险的保费结构,从个人纯收入出发,讨论个人投保的可能性和投保能力,进而探讨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农村养老公共支出规模。因为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着老龄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和高速的城市化问题,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老保险所面临的受众又存在很大的变数,所以本文中除了静态人口结构下农村养老保险的公共支出规模做了分析印证还运用CPPS对未来农村人口的变动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用于此的公共支出的未来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