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以激励为主导的中学教师管理研究
千百年来,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神圣职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教师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起来,对于教师这一重要群体的管理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在管理方式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师的管理也在呼唤新的突破,期待新的发展。怎样对教师进行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管理?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所谓管理即是对人的管理。在经济学中,人被称为“稀缺资源”,教师又是这一稀缺资源的组成部分。要研究教师的管理,就要先从人的管理谈起。要建立人的管理理论,必须首先从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去把握人、研究人。因此,本文首先对人进行了分析,在对人有了一个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人的需要及行为动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阐明了科学的人的管理的必要性、人的管理目标、人的管理核心等问题,并且论述了人的管理理论的基础,建立了科学的人的管理理论——“激励机制”。
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吸引、招聘优秀的、足以胜任完成任务的人才到本组织中来,并且使他们安心乐意地在本组织中长期干下去,同时,要使这些人不仅能完成规定的份内的工作,还要让他们以创造和革新的精神,把工作向更高境界推进和发展。
要实现上述对人的管理的基本目标,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问题,即激励问题。于是,在众多的管理手段中,“激励”显得尤其重要。激发热情与勉励干劲。激励(有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便是对人的管理的核心问题,北宋苏洵于《心术》中开宗明义提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备。”可见激励古已有之。激励长期以来便是管理工作者注目的焦点。激励不仅存在于我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也贯穿于外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过程。可以说,激励是打开人的管理的一把金钥匙。只要对激励问题进行严密的理论、逻辑分析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便找到了人的管理方法的法宝。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的激励机制与西方激励理论不可能完全一致,但管理的二重性又使二者有颇多的相近之处,因此本文在构筑激励机制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其有益部分,使其更加适合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中对人的管理。
激励机制与学校人本化管理结合起来,为学校教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对激励机制下的教师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基于人的欲望强度递减和欲望饱和基础上的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要求学校管理者善于察觉教师的需求变化,掌握激励的最佳时机,适时地改变激励内容、激励手段、激励方式,不断培育和开发新的激励因素,或通过扩展、加深原有激励因素的内涵来尽量延长其生命期,使对教师的激励始终能够激发教师发挥出最佳水平,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从而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