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文本分析
摘要: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对教材的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小学德育教材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品德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本解释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大纲演变作了简要回顾,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逻辑演进过程,及其趋势。研究表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日趋完善,显现出时代性、本体性的特征。横向比较,笔者以1999年陕西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和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出版的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为蓝本,对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呈现形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 “新课标“下的编写的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更切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更符合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充分达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品德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课程设计上要为教师参与留有一定的空间,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传统道德育现代伦理的结合,注重传统道德情感的培养,强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教材开发多样化等。
教科书是一种文本,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解释学强调对文本的理解、解释是可能的,但由于客观的,如时代背景的差异,主观的,如读者与作者在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态度等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理解又只能是相对的。笔者本着尊重客观史实,从历史的真实、教科书本身出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进行分析、统计处理,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共同性及各自的特色,进而对“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评价。.但是由于时间以及本人能力有限,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