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初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初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主要问卷有《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MHT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研究对象为西安市省重点和市普通两类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12个自然班538名学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学习压力、自我身心压力、教师压力是初中生感受到的主要应激源;初中男生总体压力略高于女生。
(2)初中生面对应激事件时,首选应对方式是问题解决,其次是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和寻求社会支持。男女生应对风格偏好不同,在寻求社会支持因子上初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忍耐、发泄情绪、逃避、幻想/否认因子上,男女生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省重点初中生积极应对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市普通初中生;在消极应对各因子上两类学校间没有显著差异。
(3)社会支持总分及家庭支持因子上,省重点中学生显著高于市普通中学生。与男生相比,初中女生普遍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极其显著。
(4)部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 本研究样本中52.97%的学生呈中度焦虑,极重度焦虑学生达1.86%,问题学生筛查率高于其它同类研究结果。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生;初一新生自责倾向极显著(P<0.00)高于初二、初三年级;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在省重点和市普通学校间无显著差异。
(5)应激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其中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最高,其次为应激源,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相关较低;不同程度应激源、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在心理健康上差异极其显著。
(6)消极应对方式、应激源强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消极应对预测力最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缓冲效应,母亲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建议和措施:(1)关注初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2)学校、家庭和社会降低或减少外部施加的过多心理压力。(3)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保持积极的心态。(4)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应对能力。(5)提供广泛及时的社会支持。(6)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个性和弹性多元价值观。(7)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开阔他们的眼界,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其应对困境和挫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