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论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朱熹对《正蒙》的诠释为中心
摘要 张载不仅是理学的奠基者,而且也是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以《正蒙》为核心而建立的气本论哲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西铭》所揭示的理想境界,对宋以后的中国知识阶层人格理想的塑造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北宋五子的思想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张载即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以往学界对朱熹思想形成的研究多集中在二程到朱熹的演变,对张载在朱熹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影响重视不够。此中缘由固然多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对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思想的大量史料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会影响到该项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从辑录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哲学的代表作《正蒙》的史料入手,对朱熹在建构哲学体系过程中是如何汲取张载思想这个问题进行考察。朱熹学宗二程,在朱熹解释和评论张载思想的过程中,二程对朱熹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研究朱熹对张载思想的解释和评论,不单是张载与朱熹二人思想的相互发明问题,实际上它牵扯到张载、二程、朱熹几个思想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对揭示宋代理学演变的内在理路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选题的意义,并对论文的结构、本文相关问题等做了简要说明。第一章对本论题所涉及的诸多历史问题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朱熹对张载学术的整体衡定;朱熹吸收张载思想的形式;《正蒙》及朱子诠释《正蒙》的史料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朱熹对张载思想的解释、继承和发展。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一些命题或思想,如“太虚即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知礼成性变化气质”、“闻见之知”与“德性所知”、“大心”、论读书等,对朱熹思想体系的完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是正面推动了朱熹的体系建构,或者是从反面刺激了朱熹向新的方向发展。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朱子对《西铭》的研究及其影响。朱子不仅专门为《西铭》作解,而且还与同时代的学者就《西铭》的相关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一方面维护了《西铭》的理学地位,另一方面扩大了《西铭》的影响。结语部分从朱熹对张载学术之衡定、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朱熹的《西铭》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本文以辑录朱熹诠释《正蒙》的史料为基础,并进而来梳理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表明:第一,关于张载的学术渊源,朱熹认为:范仲淹只是“初发其端”而已,其真正的源头在二程。第二,朱熹虽然对张载之学也非常推崇,但他始终将张载置于贤者地位。在朱熹看来,张载之于二程,就如同伯夷、尹伊之于孔子。第三,朱子一生最为推崇张载的为学工夫,他不仅完全接受了张载“变化气质”之说,而且以此指点和引导学生;他对张载的读书之法也十分欣赏,后世所谓的“朱子读书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张载读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朱子对张载哲学核心命题“太虚即气”的解释没有得到后世学者应有的重视。朱子对“太虚即气”的解释可分两个层面:朱子认为张载本意是说,“太虚”指的是“气”,而且确实是以此来说明形而上的“道体”;朱子本人则认为,“道体”是形而上的,那么“太虚”应该指“理”。第五,《西铭》虽是单独成篇,但后来被张载编集入《正蒙》中。与朱子一生对《西铭》的推崇和研究相比,他对《正蒙》中部分思想的汲取则主要体现在“精义”和“穷理”方面。从整体上看,朱子对张载著述的态度是重《西铭》而轻《正蒙》。朱子的《西铭》研究,不仅维护了《西铭》的理学地位,而且使《西铭》在张载的著述中处于首要位置。第六,朱子在理解张载思想的过程中,虽然也坚持了“同情之理解”的客观态度,但二程对张载思想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