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第三支柱模式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100多年以来,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了老龄化过程,社会保障支付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保障体系也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世界各国纷纷针对本国问题进行了改革。世界银行曾提出建议,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这种模式,事实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支柱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保人群地广覆盖,第二支柱是强调企业的部分责任,第三支柱突出的是个人责任。很多国家在强调国家、雇主为雇员的养老负起责任的同时,也为个人的自愿储蓄性养老计划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承担一定责任。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社会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不足全体劳动者的15%。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没能更好地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在我国几乎就是空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保障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首先,覆盖面太窄。我国的养老体系将大部分的人排除在体系之外,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平。其次,社保基金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我国的社保基金一直是空账运行,而且养老金的缺口以每年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第三,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体系不完善,还存在着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和储蓄金额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首先,老龄化趋势加重,使人们倾向于储蓄养老。其次,在各种改革之后,人们需要自己为住房、医疗、教育支付大笔费用,人们开始谨慎地储蓄。第三,百姓缺乏安全的投资渠道,只有把钱存入银行。高储蓄率对经济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它并没有形成有效地投资,反而我国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
考虑以上的各种因素,笔者建议扩充我国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开设个人储蓄账户。该制度可以充分利用个人手中的储蓄,对个人老年生活形成一定保障。个人储蓄账户可以在年轻时存入,在退休时领取。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1)限制储蓄者的年龄,(2)提供身份证明,(3)规定每月或每年准许存入的金额,(4)提供高过现行利率的收益率,(5)给予该账户政策性的优惠,(6)规定该账户储蓄的领出时间和领出的比例,(7)个人储蓄账户的运营可以交由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8)说明除开户者以外的受益者。个人储蓄账户不仅可以保障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生活,还可以缓解我国面临的社会保障压力。而且它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为它们的盈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