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管子〉四篇》研究
《〈管子〉四篇》是先秦诸子学的四篇重要文献,它们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管子〉四篇》作为《管子》中的四篇,并不为人所特别重视。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进步,学者们在对中国古籍中的哲学史史料进行重新整理和诠释时,由郭沫若、刘节二先生提出了《〈管子〉四篇》的概念,并认为其所表现的思想代表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
《〈管子〉四篇》指的是《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四篇跟《管子》书的形成一样,并不是形成于一时一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研究时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四篇之中又各有侧重和特点,其中的《心术上》、《心术下》、《内业》三篇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白心》篇和前面的这三篇关系较为疏远,思想上的差异也更大。但四篇总体表现出鲜明的成熟期的黄老学思想特征。四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在四篇中,道不但具有无形无象、不可捉摸、无处不在的特征,而且由于四篇用物质性的精气来解释道,道因此具有明确的物质性。四篇的道论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形上基础。四篇的养生学说和治国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
四篇的养生学说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表现出生命的各种特征,这是精气在人体内留存产生的作用。精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会逐渐消耗,消耗越多,人的生命力就表现得越弱。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先天精气的不损耗和尽量获取后天的精气。而精气的获取必须以“治心”为途径,也就是保持心的虚静、免除各种情欲的诱惑和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四篇的治国学说是其养生论的扩展,四篇认为,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君主怎么样。君主如果能保持心的虚静,能够使心“治”,那么,不但君主可以得长生,且可以使国家治理得很好。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四篇一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君无为而臣有为,上无业而下有为,总地说是主张官僚体系中,各有职分,上下不相干涉。另一方面,四篇提倡静因之道,将因解释为因名制实,循名责实。
四篇的思想虽然也受到法家和儒家的影响,如在明确法以道为依据的前提下肯定法的作用;在治心的过程中,肯定儒家的礼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管子〉四篇》的思想以养生和治国为目的,以道论和精气说为依据,融合各派学说,而以道家思想为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