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分析──兼论以产权为突破口的银行系统改革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4-21)舆论摘要54

银行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在众多经典经济学家的早期论述中即可窥见一斑。随着市场经济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向纵深发展,各种经济联系日益复杂,金融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诱致因素也日益多样化。而银行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系统的稳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并进而影响着国民经济总系统的安全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因而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研究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业已成功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将日渐深入、广泛地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冲击与考验。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银行的脆弱性进行考察,从银行业现存产权结构特征、预算软约束、信用状况、信息等视角探究我国银行体系风险的内在生成机制,并尝试以产权为突破口寻求改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路径。 本文主体共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发展和现实诱因两个方面阐述银行内在的脆弱性。银行脆弱性问题在经济史家和制度学派的著作中多有论及,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等经典经济学家主要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描述银行危机的现象和原因,分别重视信用规模不稳定和社会流动性偏好的波动对银行系统的影响,但马克思将银行信用危机看作是经济危机的结果;明斯基、金德尔伯格引入微观主体的行为因素对银行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最终为斯蒂格利茨、韦斯等人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及经营结构也决定了其内在的脆弱性。对于引发银行危机的现实因素,笔者结合银行危机的实例,将其归结为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内部控制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判定与测度。我国银行体系的隐含风险可以从巨额不良贷款、资本充足率偏低、盈利状况不佳、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加以印证,从而对我国银行的脆弱性做出判断。结合国外对银行危机预警指标的研究成果,选取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消费、投资增长率等指标对我国银行体系1985-2001年间的稳定性进行了粗略的测度;同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具有独特性,其与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变量和外部冲击变量的相关性均较弱。我国银行体系风险带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安排与演化所内生的体制和机构风险。 第三部分,主要基于上一部分的实证结果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从不同的制度层面加以阐释。引入产权和预算软约束范畴,分别对其理论内涵进行归纳,结合我国银行的体制改革进程、所有制形式、委托-代理关系等,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重点探讨了我国银行体制改革中包括企业化改革和商业化改革在内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产权界定不明、产权主体虚位等特征,以及与此伴生的银企不分、政企不分,最终结果是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低、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银行体系巨额的不良债权则是我国银行制度风险最鲜明的外化形式。同时,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预算软约束特征必然波及到银行系统,这一点与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一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提出以产权为突破口对我国银行系统进行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彻底分离为前提条件,以股份制作为最终实现形式,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现代商业银行。对于股份制改革的具体路径,本文指出,鉴于我国迄今银行改革的困境,应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方针,以灵活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对银行系统进行股份制改革,促进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和社会化,在银行业重组中以非公有制成分的发展激活体制内产权变革,除政策性金融领域外,国有资本渐次从竞争性的商业银行领域淡出。这种路径选择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可行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