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改写理论视角下《水浒传》沙博理英译本的研究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3-18)舆论摘要57


摘 要:《水浒传》叙述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造反,替天行道的故事.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 明清以来人们推崇 “水浒”故事, 纪念 “水浒”英雄概因为作者在书中成功地将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进行了个性化的真实描写。《水浒传》一书中塑造的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章回体小说, 《水浒传》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和来源。
这样一部小说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迄今为止, 《水浒传》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 其他语言中的读者可以通过翻译分享阅读这部小说的愉悦. 但是翻译不可能在 “真空” 中发生, 翻译过程总要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必然反映致使翻译发生的社会现实. 翻译理论家勒弗维尔 (André Lefevere)提出的 “改写理论(rewriting theory)”以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 致力于将翻译置于社会系统中考察. 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概念 “改写” 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选编、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 其中翻译被认为是最为重要和明显的改写方式. 随着文学作品的普遍通俗化, 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的进一步分化,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 对文学作品的改写意义更为重要. “改写理论”认为任何改写形式, 无论其意图如何, 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时期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 译者正是在社会意识形态, 诗学和 赞助人的操控下完成对原作品的改写。
本篇论文旨在运用 “改写理论”来分析美裔华籍翻译家西德尼·沙博理 (Sidney Shapiro, 1915-)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将《水浒传》翻译成英语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 时是如何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 诗学以及赞助人的影响的. 以及在英文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 中都有哪些明显的痕迹体现了诸多因素对译者的干预和影响。
整篇论文的七章可以概括为四部分: 第一章简明介绍了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 是为第一部分. 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 其中第二章介绍原作《水浒传》的特征及被外译的情况. 第三章给出了本文分析对比所需的“改写理论”这一理论框架. 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第三部分, 也是本文的重点. 分别分析了社会意识形态, 诗学和赞助人对沙博理翻译的影响. 第四章引用实例证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他翻译书名的影响; 以及译者本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素养对其翻译道教术语和咒骂语时选词的影响. 第五章从诗学的角度阐明中国当时的诗学规范和预想读者的诗学规范对沙博理翻译策略的影响,着重分析了译者对原作中诗歌的翻译, 对中国特有的 “章回体”小说体例的处理, 以及对血腥和暴力场景的处理方式. 第六章主要从赞助人的角度分析了沙博理的两位助手叶君健和汤博文及他所工作的外文出版社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 第七章是第四部分, 总结了本文所做的的研究指出所用理论和具体研究中的不足, 以待后续研究。
   总之, 此篇论文以 “改写理论”为依托, 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中的例子, 基本上达到了从翻译角度认知中国古典名著在域外语言中所处状态的目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