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生活德育及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途径研究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3-24)舆论摘要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及相关课程的改革,国外德育及其课程改革大都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我国近十年来,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乃是德育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在反思德育低效之时,意识到了传统德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德育课就是知识课,把德育课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久而久之,把德育的过程异化为“高、大、空”的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传授过程、灌输过程,学生则完全成了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其结果使德育教育违背了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遗忘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割裂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关系,造成德育的低效。
德育回归生活,让德育回到人的世界,回到人的生活的世界之中,其本意正是表达对德育活动的主体——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关注,让德育立足于人及其生活,从而切实提高德育的主体性、针对性。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同样沿袭了这种德育思考的路向,试图建构一种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德育课程模式,强调德育内容体系与儿童生活世界的关联,力求通过逐步扩大的儿童生活来引导儿童德性的逐步扩展。
本文基于近些年来人们对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研究的梳理、概括与思考,以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为研究重点,试图对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作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更好地运用这一理念去指导我们学校德育实践,进而真正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本文认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并不是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生活,从而消解德育“育德”的可能性,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并且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来引导个体生活,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为深入研究传统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在校执教的优势,对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重点中学)高一(5-7)班1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同时为探讨教改途径,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从而总结出了一些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活德育理论的体系结构。主要对生活德育理论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生活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内在与生活;生活德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爱的教育为起点,渐次扩展到了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教育及荣辱观教育等方面;生活德育的重要特征是生活;而实现生活德育的方法是知行合一、教训合一和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合一。通过对生活德育理论体系的归纳,使生活德育理论更加清晰,为生活德育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保障。
第二部分,传统中学德育课与生活相脱离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通过调查问卷,针对传统中学德育课存在的授课方式落后、学生知行脱节和生活德育教学不深入等现象,深入分析其成因,为生活德育的实现寻找突破口。
第三部分,中学德育的出路:向生活回归。提出了中学德育向生活回归的理念,分析了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以及回归生活的依据,探讨了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的主要涵义。
第四部分,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探索。通过调查实践主要从中学德育的内容、方法、领域以及师生关系、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实践作较为具体、深入的探索。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