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视野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3-25)舆论摘要60


马克思主义要成功地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首先离不开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它的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解释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之展开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却十分少见。鉴此,本论文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学理视野,以深入研究和发掘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为理论祈向,以促进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为实践目标诉求,试图在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解释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论文由绪论和正文部分共十章三十节内容构成,约23万字。
绪论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选题缘由及其研究述评。重点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研究困境以及研究出路等等。
第2章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在科学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从事实判断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探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元哲学层次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中文本与意义之间的理解张力、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实践张力则分别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基本问题的两个重要理论向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其它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向度而展开的。
第3章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在学科性质上,我们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及其规律性的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是解读实践与实践解读的逻辑统一;在研究方法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是具体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逻辑统一,表现为调查研究方法、解释学方法、实践思维方法等具体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方法论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判定标准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意义的解释标准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逻辑的判断标准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实践的检验标准问题,而是“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4章主要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比较视域。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党的领导集体按照历史审美论的要求即符合美的规律,按照历史本身发展的自然逻辑,在宏伟的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将马克思主义文本语言转换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本语言的历史过程,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说,也是在不断借鉴前人或同时代其它个人或学派解释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而,对不同历史主体在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及教训、同一历史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及教训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也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第5章至第8章主要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生成过程及其理论成就,认为党的领导集体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总体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以及相继形成了几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范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革命型解释范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型解释范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综合创新型解释范式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理性整合型解释范式,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最大的理论贡献。
第9章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规律、理论原则和理论特色,重点分析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10章则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未来走势,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开辟了它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找到了新的生长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