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跨语境媒介批评理论模式和机制的构建
现代社会,媒介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载体,而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媒介批评是把媒介当作人类生存境况而给予理解和分析的,它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生存意义的思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的创造。目前,我国媒介批评活动看似热闹,但大都流于浅表化、功利化、庸俗化,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评尚未出现,批评思想的匮乏、批评语境的单一、批评理论模式和批评机制的缺失导致媒介批评界集体失语。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国媒介批评的核心价值、专业规范;明确中国媒介批评的特定问题域和批评方法,建立学理性与实践环节、社会关系相结合的媒介批评系统。在对既有的资源整合的前提下,通过批评与解构、阐释与建构,唤醒人们对媒介的环境、媒介行为、人类思想和生存状态的觉悟。所以媒介批评不仅是对新闻文本的分析评价,还要对媒介行为以及媒介和社会相互关系进行考量和评判;不仅需要吸收多学科理论资源,借用多元思想和方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更需要在现实层面不断推进,通过媒介批评制度的完善与批评话语表达渠道的进一步拓展,强化对媒介和社会的批判性思考。
本文第一章从辨析媒介批评的内涵入手,对媒介批评的形态、内容、层面作了较全面地概括,特别勾勒了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梳理了我国媒介批评的话语模式和实践操作模式,反思了我国媒介批评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勾勒了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阶段,重点论述了跨语境媒介批评理论模式和批评机制的内涵,并对批评理论和批评机制的关系作了探讨。本文认为我国跨语境媒介批评理论模式应是在本土语境和他者话语的双重作用下建构的横跨多学科、多种理论的批评视阈,突破单一的党报理论模式,在媒介文化和价值取向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媒介批评机制是一套结构化的规则,也是一定时代的制度化了的批评方法,目前需要建立开放的媒介批评机制,让媒介批评回归社会,建立媒介批评自律机构,制订媒介评议规范,切实使媒介批评制度化、规范化,使批评主体多元化,真正提升媒介批评的社会影响力。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和批评机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树立批评意识,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媒介研究,广泛开展媒介批评活动,媒介理论才会不断破旧立新进入新的境界;而媒介批评理论模式的构建,则有助于健全批评机制,有利于对媒介批评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学及完善我国媒介批评机制的意义和基本途径。本文认为,全球已跨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介的影响无处不在,我国作为媒介大国,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更有必要建立强大的媒介批评系统,为确保传媒发挥守望社会正义、大众文化导向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媒介批评主体的多元构成,尤其学术力量和知识力量在媒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途径是:从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出发,以党报思想为基础,吸取国外媒介批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建跨语境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在现实层面拓展媒介批评的平台,广泛推进媒介批评的实践活动,确保多渠道、多形式的媒介批评得以开展;在法律制度、机构设置层面不断革新,建立定期化、职业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批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