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论隐性课程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3-30)舆论摘要70


隐性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尽管其研究历史不长,但很快引起众多学者、尤其是道德教育理论家的极大兴趣。因为从本质上讲,隐性课程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以间接和内隐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着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应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品德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德育学科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探讨了隐性课程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力求为思想政治学科的素质教育改革做出一点新的贡献。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章扼要地摆出笔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的理由及其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从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至今,隐性课程的概念仍众说纷纭,故笔者首先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上,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接下来,本文又对隐性课程的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给予了剖析。第三部分,笔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立论基础。理论依据方面:首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不同,它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感染、暗示、模仿、依从、认同分别为隐性课程发挥作用提供了认知、情绪、意识、行为、价值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其次,隐性课程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与社会控制、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方面也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现实依据方面:其一,社会大环境下教育改革呼唤隐性教育;其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更新观念,另寻良方来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其三,隐性课程因自发作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让每位教师工作者反思自己的做法,从而引起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第四部分,笔者从隐性课程的开发模式谈起,提出了隐性课程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然后,结合自身经验及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中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以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笔者依据前文隐性课程的组成要素从显性课程和校园情境两大领域谈了自己的具体构想,如:注重教材中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掘,提升教育高度;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加大教育力度;注重课堂外实践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功能的开发,拓展教育广度;注重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功能的开发,完善教育功效;凭借校园中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产生感染力、形成影响力;利用校园中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产生约束力、积蓄凝聚力;探索校园中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产生内驱力、形成推动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