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刘桢研究
摘要:在建安七子中,刘桢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傲然独立、不畏权贵的人格,赢得了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因时间的流逝,年代的久远,刘桢的作品亡佚甚多,加之文献资料匮乏,后人对他的研究较少,而且越来越少,相对于与他并称为“建安文章之圣”的曹植的研究而言,简直是微乎其微了。这样的现状,既不合理也不利于建安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本篇论文旨在从刘桢现存的史料和作品入手,深入挖掘,尽量将刘桢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文章绪论部分首先从刘桢生活的汉末建安时代谈起,大致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建安时代的文学特色。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刘桢的家世及生平情况进行梳理,就其生平经历而言,主要谈谈其平视甄氏获罪的前后经历。
第二章主要分析刘桢的作品。与他同时代的曹丕就曾称赞“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第一节就分析他的诗歌,重点是赠答诗。刘桢的赠答诗,情真意切,格调高峻,善用比兴,将对亲戚、对友人的劝励全部融汇到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意象当中。特别是其《赠从弟》三首和《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受到后世诗人的一致推崇。其次是其公宴诗、叙闲诗、杂诗和失题诗。第二节分析他的赋和文。因为他所流传下来的赋只有六篇,散文也只有四篇,便将这两种文体合在一节内分析。他的赋与他的诗歌一样,都是借奇文抒奇志;而三篇笺记也比较符合“丽而规益”的特点。
第三章分析刘桢作品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重“气”,仗气爱奇。论文先分析了“气”这个概念,进而谈到刘桢作品中的“气”,紧接着又以两位著名诗人鲍照和江淹的几首拟诗为例,分别探讨了刘诗“气胜”的特点。其二,情高会采。《文心雕龙》称赞刘诗“情高以会采”,而《诗品》却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是“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笔者结合刘桢的几篇赋作从刘桢的“情”谈起,指出其中辞采华茂之特点。其三,悲壮之美。清人刘熙载《艺概》认为刘诗“壮而不悲”,笔者并不认同此种观点。笔者认为,刘桢的大部分作品都包含着悲的意蕴和成分,显示出悲壮之美。这种悲壮之美与他所处的乱离的时代以及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刘桢对后世的影响。尚气本是建安曹刘一派的诗风,其后两晋时代,提倡玄思儒雅,久失尚气之风。只有左思、刘琨等人有所继承。因此分别在本章的第一、二节探讨了左思、刘琨等人的创作与刘桢文风的关系。最后是论文的总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