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领域,特别是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出来。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完善,要树立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的人格发展为主,重点是要解决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的问题。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骗人、抢人、自杀、杀人等事件在全国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校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的恶性事件呈一种上升趋势。他们的遗书和接受审讯室表现的对法律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说明我国青少年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尽管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反思学校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和厚德载物的学校难辞其疚。特别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在教学目标上重成材轻成人;在教育形式上忽视了一个个个性鲜活、兴趣爱好广泛的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缺乏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历史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展现广阔的历史视野,蕴涵丰富的人文素材,积淀深刻的人类经验。史学家赵亚夫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我以为,历史教学是学生人格教育的极佳依托,梁启超曾说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历史学科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强大的感染魅力和促进作用。那么,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
中学历史教师要落实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结合历史知识教学,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格典范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促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具有健全良好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人格渗透的关键。
当然,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应做到: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人格教育的现实针对性;要注意处理好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要树立平等互动的人格教育观;引导学生重视自我教育,培养良好人格从点滴做起;要坚持“润物细无声”的人格培养原则。
总之,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这一人格教育的绝好素材,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在的人格教育元素,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感知怎样的人格是健全、高尚的人格,就能塑造心灵,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一层亮丽的底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给学生传递优秀人格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以弥补当前教育缺乏人格教育的不足。人格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的实施不啻为一项艰巨的心灵塑造工程,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及实践操作方法亟待研究。本文仅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同行关注人格教育,研究人格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全面而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