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张艺谋电影的文化意蕴与现代性问题
张艺谋电影不只是中国电影全球化的象征,而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代码,甚至还代表着第三世界文化的命运和困境。张艺谋电影——一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缩影,自然成为目前国内外瞩目和引起评论分歧的焦点。选择“现代性”作为解读张艺谋的视角,原由有两方面:一方面从电影文本角度看,电影的现代性应被理解为一个包括形式上的现代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上的现代意识的双重概念,而后者才是现代电影的真正要素,理解现代电影的关键。因为形式层面的审美更新体现的总是思想意识层面的震惊。另一方面从观影者角度看,应超越那些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片面的网络、报刊、专家即兴随谈及运用“他者”理论谈论的方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回归张艺谋的思想世界,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张艺谋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的阐述,理出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现代性来龙去脉,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把握张艺谋电影的文本内涵的优势与不足,明确理解中国电影的命运与困境。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意蕴与现代性。本部分首先对“现代性”进行意义阐释:“现代性”的三个维面包括时间性含义、时代性含义、价值性含义。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释了“现代性”主体意识以及审美表现。“现代性”的意义特征的复杂性致使“现代性”的理解模式有多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况,中国选择了激进的现代意识模式,以民族主体性为中国现代性的主流传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也受此影响。张艺谋在新时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下,重新寻找失落已久的“个体主体性”。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溯源。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是受到西方现代电影观念对现代电影“应该是怎样一种艺术”的看法的影响。接着分析了张艺谋电影现代意识起源形成于对文革经验的反思:文革中身份认同问题,文革中关于“个体”的重新认识,文革中关于“历史”的重新叙述,文革中对生命美的新发现。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呈现。本部分认为在创作者“主体性”的映照下,电影中的现代性呈现为个体意识、生命意识和反思意识。首先,张艺谋电影的个体意识是一种抽象的“个体”,即对人性的抽象化思考,这种抽象的“个体”话语产生于新时期“主体性”内部两种话语的冲突。接着阐释了这种抽象“个体”话语的内涵及叙事表述方式。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生命意识是指张艺谋对人(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有意识的进行反思。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依据张艺谋的创作经历,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探寻“生命”的现代意识分为三个发展期:张扬期、平和期和调整期。最后,张艺谋电影的反思意识,主要体现在张艺谋对时代文化与时代本质的敏锐地洞察力上,他的电影中无论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都只是借着这个容器来盛装新时代的内容,所以他的故事处处充满了对时代文化的隐喻与反思。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困境。本部分主要是通过与费穆及其他的《小城之春》的比较,来揭示张艺谋电影文化意蕴的现代性的不足之处,并指出那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以及所运用的电影表现方式的限制,从自身来讲是由于他的性格、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