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陕西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国民生产总值或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对于当代世界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如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因此,从中长期看来,经济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必然导致结构变动。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这既是外部环境的引导,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题。从内部看,中国经济增长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过去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主的增长方式。而经济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找到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指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西部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文章以陕西省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国家统计局和陕西省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出发,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文章除导论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回顾了陕西省自195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对陕西省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进行分析之后,得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的这一假设,而在随后进行的统计回归中也发现陕西省的生产函数确实是AK函数,并给出了以人均产出、人均资本表示的里昂惕夫函数形式,并得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在资本存量每增加1元时,国民产出增加0.4元这一结论。从这一结论出发,文章在第三部分又分析了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出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三次产业的产业效益,得出的结论是,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都很差,其中尤以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最差。由三次产业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将1952年至2003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得出第一阶段(1952─1975)的经济发展波动较大,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完全进入轨道,这一时期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是最为明显的;而第二阶段(1976─2003)的经济发展较为平缓,三次产业的产出分布也逐渐趋于合理,工业化进程在逐步深化,这一时期的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取代了第一产业成为国民产出中的生力军。在分析了陕西省的资本产出情况和产业内部国有企业的基本状况后,文章在第四部分得出了应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结论,并且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充分认识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陕西省的科技优势,用科技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最后又指出了应发挥对外贸易在提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