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舆论摘要 > 正文内容

论文摘要:形而上的追问与生存观念的建构--余华小说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免费论文3年前 (2022-04-20)舆论摘要46

  余华是在外国文学滋养之下成长起来的作家,被认为是"被研究的最为充分的作家"。以往对余华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进行单向阐释,在比较视域下观照余华创作的论文并不多见,对余华与外国作家作品关系作审美价值比较研究仍是一个空白。对余华的小说诗学思想发展作总体研究的论文则更为匮乏。这篇论文即是在更为宽泛的比较视域的观照下研究余华的小说诗学。全文可分为引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四章。 引言部分论述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小说精神的生存论建构。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论述余华写作中的苦难意识以及苦难意识与人的存在的内在联系,指出生存苦难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的生存主体必须面临的普遍的生存状况。第二节论述余华对极端境况的重视,以及依赖这种极端生存境况的设置考察生存主体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第三节论述余华依赖其对极端生存境况的预设而窥视存在真相的努力,他的写作已经突破对形而下的生活经验的观照,上升为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关注,也就是对人的精神经验的表达。第四节以肖洛霍夫的作品作为观照余华苦难写作的比较视域。指出余华的《活着》体现为对生存苦难与死亡的同一性指认,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则体现为对生存苦难与死亡的超越态度,但他们在关注个体存在境况上是具有某种思想的共通性。第五节论述余华在《活着》中体现出的对生存苦难与死亡的同一性指认的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生存智慧尤其是老庄思想,以及存在哲学构成了余华言说苦难、言说死亡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从"符号"到"主体"。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论述余华通过其作品表现出的对人的生存的主体性的质疑,指出在余华的思想中,人所面临一种主体性丧失的生存境况。主体性的丧失必然导致主体作为意义的最终来源的缺席,主体一旦不再是意义的来源,语言重构意义世界的可能性将得到彰显。第二节借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存在性安全感"来论述人失却主体性的内在精神缘由,指出自我身份认同的丧失成为人失却主体性的内在原因。第三节以安部公房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作为考察余华作品的视域。安部公房的《砂女》与余华的《鲜血梅花》分别表现了主体性的存在与缺失的两种生存状态。第四节对两种生存样态作哲学分析,指出主体性缺失的状态其实是一种人由自为的存在向自在的存在的滑落。第五节论述余华作品中人物由缺乏主体性的符号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转向能够承担自我命运的生存主体的原因。 第三章:暴力与死亡叙事。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论述余华对作为生存极端境况的暴力的指证,也就是指出暴力与现实世界的某种同构性,或者说暴力本身即是现实的真实存在状态。第二节论述暴力的形而上学,指出余华以暴力作为窥视存在真实状态的努力。第三节论述余华作品中对作为暴力结果的死亡的艺术表现,在余华的作品中存在着三种死亡方式。死亡的现实形式,死亡的幻想形式以及死亡的精神形式。第四节以海明威与卡夫卡的暴力叙述作为参照,研究余华暴力叙事的深层意义,以及这一意义与前两者之间或隐或显的内在联系。余华的暴力叙事已经达到和他们同样的层次,只是余华缺乏一种对暴力的持续描述能力,这也是余华的暴力叙事难以为继的深层原因。 第四章:作为生存观念的幽默。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论述余华在对人的生存世界的苦难、暴力与死亡以及人失却主体性的指认之后,精神诉求于一种对于世界的新的生存观念,以之化解人的生存的悲哀,这种生存观念便是幽默,同时也彰显了幽默的生存论意义。第二节论述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与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之间的叙事话语节奏的相似性,正是余华对新的叙事话语节奏的发现为他最终选择一种对于世界的幽默态度提供了可能。第三节论述在余华与辛格这两部作品中体现出的悲喜交织的生存状态,指出正是这两种生存的共在状态才是幽默得以生发的基点。第四节论述幽默态度产生的内在结构,认为两种世界的冲突构成了幽默得以产生的内在张力,严肃世界与非严肃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幽默的生存态度得以最终确立。 结束语部分论述余华小说诗学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指出余华经由对存在的形而上关注而发现了现实世界存在的生存苦难,以及对暴力与死亡,人失却主体性的指认,最终精神诉求于一种对于世界的幽默态度的内在原因。认为由对现实世界存在真相的指认从而转向一种幽默态度的连接点,即是人物由符号到主体的转变,只有人物是真正承担自我存在的生存主体,一种对于世界的幽默态度才能最终确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