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浅探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语文素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涉及了语文课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有三者的融合。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应该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阅读教学把语 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教学活动极端化、机械化、权威化,从而丧失了人文性、科学性,学生的阅读兴 趣低下。阅读感知活动事实上也不是从课文的内部开始,而是从课文的外部开始。 阅读是针对意义确定的课文,唯一的使命就是对此表示趋同认可。 倪文锦在《语文课程展望》中指出:语文课程与阅读教学改革的两个方向, 就是关注人文精神和加强言语实践。在语文课程中学习文学作品,就是接触作品 中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 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就必须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 动。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杜威“教育 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的观点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开启了理论研究之 门,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强调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语文教学要开放,要由教 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大语文教育”观以“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发展, 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为指导思想, 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都反映 了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在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上所达到的最新水平。 由于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学语言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效果肯定不好。教师促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地位的最佳途径、主要方法,就是教 学的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起学生作为生 活的主体读、写、听、说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 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 着眼于个体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使学生获得适应现实生活必需的听、说、读、写、 思等基本语文能力,而且致力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人格意识的培植,创造精 神的激发,从而使个体在精神生活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追问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寻 找新生活的可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重 在研究和探讨读者的能动创造作用,完形理论用“异质同构”的观点解释审美经 验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生成,它们为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提 供了理论支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 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阅读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是阅读教学中的阅 读活动的生活化。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则在要充分发 挥导语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生活化”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 这种引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性引入”,一种是“功能性引入”。最关键的是 信息输入与学生主体意识水平要有一定的“信息差”,也就是说,在这种言语交际 中输入的信息要比学生主体已掌握的信息内容水平要高一些。这样的言语活动既 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性事件”来实现,也可以在课堂内通过“角色设定”来实现。 阅读教学是多个对话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每个人人都是从自己的独特视界来感知 世界的,因此,个人的感知图式也就构成了个人的偏见。因此,在教学中,师生 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丰富学生的前理解,优化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图式,使学生的读者视野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准备态势,以便于学生的 读者视野能够比较顺利地与课文的召唤结构形成融合。生活化的教学并不等于自 然状态的生活,归根结蒂,它是教学。就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言,是在言语作 品中学习言语。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学的就是作者的说话方式即言语形式,这实 际上就是感受、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 这是读者走向作者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