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汉语使用者是如何表达“欲望”的?
摘 要我们表达抽象概念所用的隐喻性语言究竟是来源于先验的心理感觉还是基于具体的身体体验?这一问题是目前认知学科研究热点之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认知的基础,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Roher,2003)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大部分抽象概念是由概念隐喻来定义的(Lakoff &Johnson,1980, 1999; Rohrer,2003)。因此验证体验性假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验证一些基本的概念隐喻的真实性(Gibbs,2003, 2004)。但是目前国内外大量的论著多局限在对情感、思想、心智等抽象概念的研究(Kovecses, 2000; Johnson,1991; Lee,P., 2003; Ning Yu, 2003;周红, 2001;李福印, 2004),对于 “欲望”这一抽象概念,国外只有极少数人做过相关研究(kovecses,2000; Gibbs, 2003),国内尚无人问津。但体验性理论是一种普适性理论。它的验证迫切需要大量的跨文化佐证。本文通过选取一个典型的概念隐喻“DESIRE IS HUNGER”, 探究其在汉语环境中的使用,来验证体验性假说。研究问题:1)汉语使用者是否也用与英语中 “DESIRE IS HUNGER”相对应的概念隐喻“欲望是饥饿”来建构对于欲望的理解和语言表达?2)如果汉语中存在该概念隐喻,汉语使用者对抽象概念 “欲望”的理解与表达是否基于人们对于“饥饿”的基本体验?即体验性假说是否可在汉语中得到验证?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和心理学实验对两个问题深入考察。结果证明:1)汉语中确实也存在与英语中“DESIRE IS HUNGER”相对应的概念隐喻 “欲望是饥饿”, 并且“饥饿”是欲望的隐喻投射建构的重要源域。2)汉语使用者对抽象概念“欲望”的理解和表达确实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于“饥饿”的身体体验。汉语使用者在运用与饥饿时身体体验有关或无关的感受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欲望”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该研究结论为体验性假说提供了佐证。但同时在本研究中确实发现一些与体验性假说理论相反的现象:一些与饥饿不太相关的身体体验被大量使用来理解和表达各种欲望。这一发现反应了文化特殊性对于持本族语言使用者认知和体验的影响,从而改进和完善了体验性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