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泰山信仰演变考论
众所周知,泰山是著名的"五岳之尊",它那雄伟的气势,秀丽的景色,吸引着络绎往来的中外游客。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秦到宋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所谓易代之君封天祭地,证明君权神授的"封禅"大仪式,其举行必于泰山。迟至东汉末,泰山治鬼说又流行于世间,魂归泰山是两晋南北朝人不可易移的信仰。但几乎同时在唐代,封禅必于泰山的典则被打破:武则天封了中岳嵩山,玄宗又封华山。泰山主死的地位也受到佛教地狱之王-阎罗王的挑战。直至今日,随着皇权政治的结束,封禅固已成为历史名词,普遍民众的心目中,亦早是只知地下阎王,不知山中泰山府君了。 且不论古今观念的巨大差异,单以泰山信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它都是一个极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可惜的是,胡适先生晚年欲研究泰山府君与阎罗王的关系,资料收集了一半,未及动笔,就去世了。近年来随着长期被冷落的民俗学不断"发烧",专门探讨或涉及泰山主死问题的文章为数已不少,但封禅则多视为虚文铺张之举,有意无意地被学者忽略了。从学术角度全面论述泰山信仰的文章,国内似尚未见到,故我不揣浅陋,欲以一、二心得,就教于方家,重在申明探索"深藏在古老风俗后面的信仰和观念的奥秘"的写作宗旨。 全文围绕与泰山信仰有关的封禅、治鬼两大部分展开论述。 引言 在引言中,我提出泰山信仰最初来自先民的山岳崇拜心理,即大山作为地球上最高物体被视为人与天沟通的途径,以后封禅、司命观念无不出自这一原始思想。 (上)封禅篇 一、封禅的缘起 排比上古巡守制,春秋战国诸侯祭祀山川的"望"、"旅"仪式,秦汉的封禅,认为封禅应视为大一统局面下的产物,不可能起源太早。秦始皇是史实明载的第一位封禅之君,所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君"是儒生佞古心理作怪。 二、尊奉泰山是齐鲁人士的功劳 本节重点解决封禅必于泰山的原因。结论:先秦乃至汉初,中国文化重心在关东地区,齐鲁儒生、方士以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使泰山这一地方信仰转为全国信仰,遂有封禅之大仪式出现。封禅的内容,始受命, 继求仙,都是齐鲁人士的创制。这一点也使汉武帝依阴阳五行理论定五岳之制时,泰山得以稳居"五岳之尊"的地位。 三、唐代对封禅的变革 有唐一代,出现高宗、玄宗两朝封禅之君,同时又有改唐为周的武照封嵩山,玄宗之欲封华山。有人遂以此为"有唐一代之别出心裁"。本节驳斥了这一看法,提出一,历代帝王对封禅持慎审之态度,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学界已公然指封禅为伪,没有一位皇帝敢以逾越,皆以"天意不可欺"。玄宗欲封华山打的招牌也是"独具轩辕之美"。二,唐代之封禅嵩、华可视为当日区域文化势力的转移,凭借深厚的文化传统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在唐代已不存在,长安、洛阳既是国家政治中心,又是文化重心,"祭天告成"的封禅由泰山转向镇卫两京的嵩山、华山是时势发展的必然。 同时指出唐代是封禅史上的极盛,也动摇了泰山的一尊地位,宋真宗遂成为最后一位封禅之君。 (下)治鬼篇 一、魂归泰山 东汉末出现泰山主死的说法,考其源当来自封禅,特别是禅地的观念。在时间与封禅具有滞后性,我认为这是王莽时始正式确立天阳地阴的南北郊祭制度,封禅作为郊祭的扩大和特典,汉光武帝东封时就"一同南、北郊故事",始有严格的天地阴阳之分,禅地的梁父、高里被视为阴气聚结的鬼府所在,在汉末三国的诗文中遂成为"地府"的代称。需要指出的是,起初应为泰山下小山,禅地的梁父、高里主死,因为他们同属泰山,泰山名气又大,遂流变为泰山主死。 二、谁者为王-泰山?阎罗王? 通过对《太平广记》、《大正藏》印度撰述有关部分等资料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