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
2006年我国各地相继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程,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会教育、懂管理”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基层,服务“三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指导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择业价值取向,是择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个体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特定价值观的支配和引导下,对职业进行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取舍。具体来讲, 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择业者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择业过程中处理各种价值矛盾、价值冲突和价值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农业院校不同性别、学历,不同年级及在校表现情况的大学生在择业价值取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理清农业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择业价值取向结构的关系模型,以丰富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内容,指导大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适合自己专业,适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择业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研究主要选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河南省5所农业院校的300名本科生,240人专科生,100名毕业生,共640名被试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其中571份有效问卷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研究表明:
1、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择业价值取向上,不同学历层次,是否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对择业价值取向影响不显著。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校学生之间,在学校受过奖励和普通学生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
2、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方面,不同性别的学生没有差异;是否面临毕业,是否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差异分别为显著和非常显著;是否在学校获得过荣誉称号、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
3、农业院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性别、学历、是否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在学校获得过荣誉称号差异极其显著。
4、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整体极其相关,与人格维度的许多方面相关显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自我评价维度,人格中坚韧性、重情性、利他性、严谨性维度对大学生职业个人价值取向有直接效应,坚韧性通过自我评价对择业个人价值取向有间接效应。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维度,人格中利他性、重情性维度对大学生择业社会价值取向有直接效应。同时,利他性通过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对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有间接效应。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建议农业院校要及时做好国家宏观政策和就业导向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社会和农业院校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投入,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农业院校要提倡赏识教育,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做好农业院校本科层次大学生毕业定位的教育工作,完善学生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