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陕西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学校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国家在软硬件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上投资也在逐年增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工作绩效,改变中学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共识。但是实际调查中却发现,如此的投资并未带来想象中的相应收益。研究过去相关文献也发现个体差异显著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成效。因此,本研究拟从个体心理动机的角度切入,了解个人动机对信息技术应用动力的影响。
研究计划以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以统计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资料,以厘清个人动机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动力强弱之间的关系。其中,动机因子划分将依M.Keller (1983)的ARCS四要素动机理论模型架构,整合杨开城博士的CASPER-POP-CRC动机设计模型,此模型包含注意、相关、自信、满意、结果、代价、利益、职责、权力、认可、尊重、伙伴共计12个变量,研究将12个要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动力因变量的影响,并比较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使用者态度”和“使用程度”的相对影响力。
研究目标主要针对目前陕西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动力现状,提出有助于激发陕西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策略。解决两个主要的制约技术应用的教师心理动机问题:首先,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情况。其次,改善陕西农村中学教师对技术培训和技术应用的态度,分析影响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动力要素,进行支持策略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进而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陕西农村的教学应用。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ARCS动机模型中的“满意度”变量可以再被划分为“对结果的满意”和“对成本的满意”。而对于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应用而言,“伙伴或者合作者支持、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滞后的地区,这个研究结论为测量教师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所知觉到的成本代价的相对影响大小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