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漠视和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宏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标志,同时也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课改的要求,更是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要求。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人们以汲取作者思想、学习作者写作手法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作者和文章的本意。所谓阅读能力的高下主要是表现在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掌握上的差异。这种观点是以假定作者的绝对权威性为前提来考察和要求读者的。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观点忽视了读者对于阅读材料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实阅读只是人们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以获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精神养料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和手段。阅读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作者本意和文本公认意义的复原和理解,更在于借助阅读材料的刺激对读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性人格的完善,阅读存在着超文本的价值和功用,即获取信息,以刺激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感受,启动自己的思维,发展和深化自己的故有的观念和认识,激发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探究。所以阅读往往成为读者思考的契机,而这种思考并不一定和文章内容、主题或作者所期望的反应有关系。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反应具有发散性。阅读教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更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所有未知的领域,开阔视野,形成一种文化素质或文化心理结构,使得他们具有更好的处理外来信息的思路和方法。现代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接受美学都强调了主体在认识和解读外来信息时的主观性,认为读者的固有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在阅读时起决定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共识。但关键如何更有效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仍然是今天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本文针对现实,认为必须从教材、教法和测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确保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教材来说必须改变以文章体例作为依据的教材编排思路和方法而转向以文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的编排体系,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语文教材,以便激发学生探究所有未知领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教学方法来讲必须改变教师绝对控制课堂的状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来进行,通过引导让“学”的目标由学生确定;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送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扮演课堂的主角。从检测和评价来讲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反思、创造、批判能力的考察,改变一味对文章理解和还原共同意义的发现能力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