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早期周作人文化心理初探
周作人是“五四”文坛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启明星,与鲁迅并称文坛的双子座。然而,对周作人的研究自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几乎中断。80年代以后虽然经历了一场周作人研究热潮,但也犹如流星般一滑而过。至今,只有少数研究者还在固守这块阵地。这样的研究现状显然与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符的。尤其是随着新学科、新知识的不断拓展,随着学科间日渐密切的交融与借鉴,对周作人的研究还有许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接近和解析周作人其人、其文,更大程度上展现其个性心理特点,剖析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意义。 本文以周作人的文化心理为契机,详尽论述了他在南京和日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和落潮后的文化心理变迁轨迹。突出强调了周作人在各个人生阶段起伏不定的心理变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他“流氓鬼”与“绅士鬼”的矛盾内心。由于现实的社会境况和主体的文化心理,周作人作为一个复杂文化心理的矛盾体,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现实情况下会对自身复杂的文化心理做出一个“显”和“隐”的选择,即一部分特征突显出来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一部分特征隐藏起来成为以后有待突显的潜在文化心理。两者交替出现,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主体文化心理的完整形式。 如果说以上研究是以时间为顺序的纵向研究,接下来的就是打破时间顺序纵观周作人文化心理结构、特征的横向研究。归纳起来,朴素、简单的思维方式、节制、中庸的情感表达、优美、阴柔的审美心理、个体、自由的人格追求这四点大概可以使周作人文化心理的结构和特征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同时,这四点并不是彼此分隔、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逐层递进的心理结构模式。思维是人的起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为一个人处理个人与他者关系方式的不同,这又决定着人与人之间个性气质、情感心理的不同。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在审美心理的动态过程中,情感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审美起始,对象的外在形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情感同时被点燃。然后通过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一系列环节将主体相应的精神因素纳入直觉的客体形象,并通过融合使情感由最初的单纯变的丰满。审美主体也达到了审美愉悦,从而完成了一次审美历程。因此,情感的特征决定着主体的审美心理。而人格是一个人个性心理、文化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全面评判一个人的最高范畴。因此,它位于这个心理结构模式的最上层。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周作人文化心理朴素、中庸、自由、阴柔等的种种特征看到其在文艺批评、文学作品中的相应显现。 早期周作人文化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家庭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因素;既有外界的因素,又有他自身的内部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即矛盾、内倾的个性心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继承与超越,对日本文化心理的自觉吸纳和“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影响。周作人的心态特征是“五四”涨潮时期的内、外倾型心态的结合和“五四”落潮时期内倾的心态特征。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继承与超越是个很大的话题。限于篇幅,本文在这一部分只集中论述周作人对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心理的继承与超越。由于留学日本的经历、中日文化心理一衣带水的关系以及他自身个性心理的诸多原因,日本文化心理特征在周作人的整个文化心理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一生的情感意识、行为思想都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是周作人整个学术生涯与生命意义中的重要部分。另外,“时势造英雄”,“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对早期周作人文化心理的形成不能不说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