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唐代游仙诗研究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由于儒家对"怪离乱神"的排斥,堪与山水、田园鼎足而立的游仙诗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有现实进行系统、宏观的研究。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选取几个游仙诗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中篇主要对唐代游仙诗创作进行了个案研究,两部分的探讨指出:游仙动机虽然产生于非理性原始宗教,但游仙诗的发展始终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它集中体现了人的超越精神,表层上超越生命阈限得到了永生,深层上是精神超越,追求精神超越实质是人们对自身的乌托邦设计,下篇是论文的第三部分,全文在世界范围内就游仙诗表现出的死亡再生母题和"通天塔"原型进行了探讨,犹豫和论文题目相距太远,故不作为答辩内容。 现将上中篇两部分的内容摘要如下: 全文第一章归纳了游仙诗的特点,并对游仙诗作了广泛意义上的分类,通过归纳论述,全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有现实的特点:①游仙诗凝结了恒古以来人类企求不死的幻梦,仙正是这一形象的人格化。所以渴望长生、遇仙是游仙诗突出的特点。②游仙诗中常有向仙境飞升、生羽翼、服仙药的描述。③游仙诗常涉及昆仑、蓬莱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④游仙诗中有对神仙动物龙、风、鹿、鹤等的描述,这些动物在协助人升仙中起了媒介作用。游仙诗以所表达的主题可以分为六类:①追求列仙之趣类;②坎坷咏怀类;③力求超越类;④追求享乐类;⑤道教歌诀类;⑥其他类。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游仙思想的渊源和游仙主题的发展。全文分两节,第一节探讨了游仙思想渊源指出,长生追求的务实流向是游仙思想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使人试图变革现实超越尘世的追求。原始巫术、楚俗的崇巫风气、战国末燕齐神仙思想以及道教对游仙思想产生了影响。屈原的游仙创作开启了游仙抒怀的基本格局。第二节详细论述了游仙主题的发展。游仙主题从古神话中已经萌芽,先秦时屈原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郊祀十九章中的长生主题,魏晋时代的现实抒怀,正史文人离世远遁都是游仙主题的发展。唐代游仙主题蔚为大观,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游仙诗各具特色,晚唐传奇中游仙主题洋溢着世俗的人间烟火。 第三章.本章分两节,第一节概述了宋以前游仙诗的创作。先秦游仙诗还束缚在宗教的牢笼里,其中充满着对神仙的顶礼膜拜和长生久视的企图,魏晋游仙诗包含着对楚辞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对玄学和人生的思考,带有强烈的现实抒情性。在社会政局萎缩,士族出仕,立功心里淡化的背景下,南北朝游仙诗性情渐殆,声色大开;游仙诗开始分化堕落,西晋正始年间游仙诗则以老张哲学的理性思考否定神仙的真实性,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反思。唐代在道教影响下,李白、李贺、李商隐都深深打着道教神话故事的印痕。第二节侧重论述了道教对唐代游仙诗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游仙诗大多出自道教影响很深的文人或道士之手。②道教在自身理论建设中直接产生游仙诗。③道教为游仙诗的创作提供了审美意象。④道教为游仙诗提供了审美经验。 接下来是论文的第二篇,全篇分三章,主要对唐代游仙诗进行了个案研究。 其中第一章考察了李白游仙的内容、艺术性和李白游仙和出仕的关系。李白游仙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表现对神仙生活的向往。②表现采药、炼丹、飞升的内容。③抒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李白将强烈的出仕愿望和浪漫的游仙创作统一起来,借道教审美经验以游仙方式冲淡、宣泄、平衡他政治失意后的心理挫伤。 第二章全文搜罗了中唐卢笙、施肩吾等人游仙诗的创作。认为继盛唐繁荣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的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益艰难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变为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仙游人境和仙化士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是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弱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飞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垂下他富于神性的羽翼,扑腾与市井,盘旋于世俗社会。 最后一章及中唐游仙诗探讨之后,全文应用原型方法研究了晚唐大游仙诗人曹唐游仙诗中的仙洞意象,指出:仙洞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古老的原型意象;他和桃花源武陵洞一样是先民葫芦崇拜的功能形式。本文考察了葫芦就是创生功能的演变,认为"仙洞"实是葫芦救世到"壶中日月"再到大同社会的中介形态,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乌托邦设计。 对于某一诗歌种类的研究,往往要以渊源,理其脉络,究其发展,这涉及到历史、宗教、哲学思想等许多领域,而且易限于空疏或主观臆断,本文选题后知其驾驭之难,于是之选取几个问题专述,见解粗浅,多有挂一漏万之嫌。限于本人才疏学浅,故在深度和详尽的层次脉络方面均有所不足,粗疏处,净祈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