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
关中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关中地区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唐末以前,关中地区降水充沛,河湖众多,泉源广布,水资源十分丰盈。本文通过研究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沼水体的历史变迁,进而了关中地区湖沼水体资源古今由丰转贫的原因,并分析了关中湖沼大量湮灭的危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湖沼资源的措施,可为关中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开发水资源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关中湖沼的基本概况。首先总结了先秦时期关中湖沼的数量,纠正了《类编长安志》把"镐池"视作"汉武帝所造"的错误观点,认为镐池先秦时已经存在。然后分析了该时段关中湖沼的三个特点:①数量不多,面积较大;②多分布在天然河道附近;③对湖沼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第二部分叙述关中湖沼在秦汉魏晋北朝时期的发展。首先叙述了关中地区湖泊在秦汉魏晋北朝时期的数量和分布。本时段关中地区的湖沼在数量上有了大发展,由先秦时期的9个猛增到52个。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列表进行了分析统计,发现全国性的大湖泊焦获泽、弦蒲泽已经消失,杨纡泽淤浅,周回二十里以上的湖泊比例大大下降,认为湖泊数量的增加未必是湖沼水资源的增加3。指出这一时期关中湖沼在渭河两岸的分布较为均衡的特点。然后叙述了关中地区丰富的湖沼资源:①水资源,提供饮用、灌溉、漕运之利;②动植物资源,可供人们祭祀、食用、药用、编制器具等等,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③矿产资源,主要是盐;④旅游资源。关中湖沼水源结合的特点,使得每一处湖沼就是一处旅游胜镜。最后论述了关中湖沼在调节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如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关中湖沼在隋唐时期发育的极度繁荣,指出了繁荣背后隐藏着湖沼湮废的危机。首先统计了这一时期湖沼的数量。把本时段湖沼分为长安城内和长安城外诸县两类进行分别统计,总数达191个,成为关中湖沼数量的历史顶峰。其次,分为长安城内和长安城外两种类型论述了本时段湖沼的特点和分布。长安城内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水量大(可行舟)、矿化度多样,出现渭河北岸多于南岸的不均衡状态以及盐泽集中分布的特点。然后叙述了隋唐的湖沼资源,并突出了本时段的发展:①水资源,灌溉、漕运作用更大。在沼泽面积大的地区形成牧区,有畜牧之利。生物资源种类更多。矿产资源除了盐之外,还有碱和硝。④旅游资源。统治者大兴土木在湖泊周围修建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既便于游赏又增加了人工建筑美更为吸引游人,玄宗曲江宴时"长安几于半空"。其他功用。如抗洪排涝等。最后,从部分湖沼淤积,河流含沙量变大,水旱灾害多等方面进行分析,隋唐时期湖沼函数量极多表象后面隐藏着湖沼湮废的危机。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唐末以来关中湖沼湮废的基本情况。首先叙述了唐末以后新出现的湖沼。新出现的湖沼数量极少,后来几乎全部湮废,只有个别经后人疏浚方保存下来。其次叙述了唐末以后渐次湮废的湖沼。总结了其数量,分析了其湮废规律,提出主要的湮废时间集中在每个朝代的末期,而以清朝时期为胜。最后对唐末以来新出现的湖沼数量与湮废的湖沼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是湮废的湖沼数远多于新出现的湖沼数。因此唐末是关中湖泊变迁的一个转折点。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关中湖泊大量湮废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湖沼湮废的原因,提出了兴复关中湖沼资源的具体措施。首先指出关中湖沼大量湮废,这种巨大的变迁带来的危害:①水资源枯竭;②水旱自然灾害增多;③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地盐碱化等。然后分析归纳引起湖泊大量湮废的三方面原因:①气候日趋干燥、泥沙淤积、地质活动等自然原因。②破坏植被,过度开发湖沼资源,人为决湖、填湖等人为因素。湖泊自身就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但人为因素加速了湖泊的湮废。观众水环境变迁对湖沼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保护湖沼资源、广开水源的四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