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歌吟的灵魂──诗人昌耀论
昌耀是二十世纪中国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评价和认识的重要诗人。作为一名十四岁就参军并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诗人,他的创作始于对战争岁月中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歌颂。在经历过一场人生的浩劫之后,作为“归来”的诗人,昌耀的诗歌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他历经沧桑之后沉重的生命体验,而且在诗歌的创作风格和对诗歌语言的不懈追求和锤炼中向我们展示了他诗歌语言古朴、凝重、质感的特色。昌耀的诗歌创作总是能够在不断擅变的诗歌潮流中,保持自己观察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审美自觉。昌耀不是任何艺术观念的追随者,他以虔诚、苛刻的我行我素完成了自己。八十年代初,以周涛为发起人的“新边塞诗”运动,使诗歌作为地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青海诗人昌耀作为西部诗人被人们所认识,他的创作业绩在诗歌界被提及的同时,率先得到诗坛内部诗人的认可和称赞,但却在西部诗潮的回落中陷入另一种方式的孤寂。但是,昌耀作为一个当代诗人,他的诗歌所呈示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图景。除此之外,还有对普通人的生活及善良本性的由衷赞美。昌耀诗歌中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命本真的体验。“归来”后的以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山的囚徒》、《慈航》等诗成为昌耀生命体验的极致表达。在西部诗潮风起云涌时,昌耀在诗歌中体现了一种更为沉稳的历史与文化的自觉,西部的自然风貌及文化背景以一种宏大的叙述模式呈现在诗人的笔下,《青藏高原的形体系列》成为这一时期不朽的力作。面对九十年代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精神贫乏,昌耀作品中多呈现出对于现实的忧患与焦虑。 本文笔者以昌耀诗歌创作的时间先后为顺序,在纵向打通昌耀个人创作经历的同时,横向结合社会现实图景,对昌耀的诗作予以理性的把握。力图把昌耀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野中予以关照。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第二章的内容涉及昌耀早期的诗歌创作,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对于昌耀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与他后来诗歌中凸显的特色都于此一阶段国内政策和他个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第三章主要以复出后的创作为主,并以当时具体的文学思潮为背景来对昌耀进行阐释。昌耀此时的创作是他这一生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多部长篇不朽经典力作均写于此时,他的诗歌精神姿态的构建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是论文写作的重点。第四章是本文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章。这一章所涉及的时间是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大众文化崛起和精英文化日渐萧条的一段岁月,文化的多元呈现给我们的是“众神狂欢”的图景。昌耀的个人生存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艰难之思”与灵魂的焦虑成为这一时期昌耀创作的主体内容,也是本论文的重要章节。第五章,作为对前四章的总结,笔者在分析了昌耀诗歌“不容模拟”的风格之后,对昌耀作为诗人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予以客观评价,认为昌耀是当代文学史中一位重要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