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教育思想。它追求教育内外部诸要素与关系的有机构成与融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圆满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对这一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提出了各自对于“和谐”、“自然”、“完善”等概念的理解。这些教育家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由于时代和认识的不同,他们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理论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一般都起到了启蒙思想、抨击旧教育制度的思想动员作用;对推动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影响深远;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过程,分别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等七个具体阶段来加以分析。并详细叙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教育观点,并且剖析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及其历史局限性。应该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都具有它们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批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教育体系时,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教育上的愿望、追求和主张。这一时期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而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夸美纽斯在叙述自己的“和谐发展”教育理想时,曾设计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课程,批评了旧教育的种种弊端。在此之后的教育家们,在阐述他们的“和谐发展”教育理想时,都透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改良社会的要求和科学求实的愿望。这些都表明,“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西方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潮,是人们对美好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和探索。 论文的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笔者认为,“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体现,然而在这种“不同”之中,也表现出了某些具有共性的特点和一些基本特征。笔者将它分析概括为:(一)“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人为核心,培养目标愈来愈完整;(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身、心、脑、手”的协调发展为重点,教育内容愈来愈全面;(三)“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人际关系为主轴,教育过程愈来愈心理学化;(四)“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愈来愈艺术化;(五)“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以儿童为主体,教育价值观愈来愈明晰;(六)“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是种族、个体永远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就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 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做出了某种贡献,使它不断地变得完整。他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气氛融洽,师生双方都能受益。后来,随着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能力的逐步增强,有很多教育家发现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为此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经过这些教育家们的补充和不懈努力,“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充实。这些教育内容方面的充实使得原本只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手与脑“并重”发展的教育思想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具有独立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论文的第三部分分析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开展“素质教育”的现代启示。认为“素质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从“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角度得到借鉴。这主要是:(一)“和谐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既有实质上的区别,更有形式上的密切关系,值得我们借鉴;(二)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三)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以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其核心应是课程内容的调整,必须以此作为改革的契机;(五)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应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教育方法的改善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六)实施中国当代的“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既需要自身素质良好、充满爱心的教师,更需要热心研究、素质精良的教育家。在这一部分,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纠正了一些误解。例如,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在中小学开展。的确,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基地。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不应仅仅关注中小学教育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改编等等。在职业学校、高等学校里,也应广泛开展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另外,“素质教育”也不应仅仅理解为只是减少考试或者不考试,或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等等。而应该理解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深化教育改革的号召,是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将对我国跨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科教兴国的落实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论文着重探讨了素质教育中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的设计涉及到学习过程与结果,涉及到知识、科目、教材、教育活动与教育方法等等,所以它历来受教育改革家们的瞩目。教育史上各个阶段的“和谐发展”思想都有其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例如,在近代,杜威设计了他的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杜威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兴趣的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杜威精心设计了学生在校应该学习的课程,并且从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克服了单纯的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等。教育史上曾有过的学科中心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儿童中心强调的是儿童个体经验的获得。这些课程设计都没有把对学生健康情操、和谐心理的培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中,这两点都被强调到相应高度。通过建立系统有序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通过第三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从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上得到借鉴,“素质教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高级的完善的发展阶段,它融汇、吸收了人类优秀的教育思想遗产。 总之,西方“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时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史为鉴,洋为中用,其有价值的发展的共同规律对解决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怎样科学地设计课程、怎样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怎样最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等等显然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研究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